作为中国古代诗歌最辉煌的时代,唐代的诗坛无疑是群星璀璨,其中诞生了众多才俊,数量甚至超过两千位诗人。然而,如果要从这些才子中挑选出最幸运且一生平稳的诗人,贺知章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那位。他在36岁时一举高中状元,活到85岁寿终正寝。尽管在朝中做官近50年美原油配资,他从未被贬谪一次。对于贺知章而言,人生似乎总是充满幸运与安逸。 在盛唐时期,像贺知章这样风流俊逸、才华出众的诗人并不罕见。但能够像他那样一生顺遂、功成名就,且为人洒脱豁达的诗人却少之又少。也正因如此,很多人认为贺知章是大唐最幸运的诗人...
作为中国古代诗歌最辉煌的时代,唐代的诗坛无疑是群星璀璨,其中诞生了众多才俊,数量甚至超过两千位诗人。然而,如果要从这些才子中挑选出最幸运且一生平稳的诗人,贺知章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那位。他在36岁时一举高中状元,活到85岁寿终正寝。尽管在朝中做官近50年美原油配资,他从未被贬谪一次。对于贺知章而言,人生似乎总是充满幸运与安逸。
在盛唐时期,像贺知章这样风流俊逸、才华出众的诗人并不罕见。但能够像他那样一生顺遂、功成名就,且为人洒脱豁达的诗人却少之又少。也正因如此,很多人认为贺知章是大唐最幸运的诗人之一。
公元659年,贺知章出生在越州永兴的一个书香世家。自幼聪慧,他从小便以文才闻名,7岁便能写诗,9岁开始写文章。少年时,他的才华在当地已经小有名气,到19岁时便考中秀才,随后又顺利通过了举人的考试。虽然在进京参加进士考试时屡试不中,且因当时的政局动荡,科举制度一度陷入瘫痪,贺知章却并未因此气馁,依然坚守书房,刻苦读书。
展开剩余76%幸好,武则天于695年恢复了科举制度。这个好消息传到浙江萧山时,贺知章心中激动不已,立即告知母亲,并在母亲的鼓励下,决定报名参加科举。虽然他已经年近三十六,离开家乡去京城面临许多未知的挑战,但他依旧选择为了梦想而奋斗。母亲的支持给了他极大的鼓舞,虽然他心中也有离乡背井的忧虑,但终究不负所托,踏上了赴京之路。
36岁的贺知章,在长安的科举考试中顺利中榜,成功登上了状元宝座,成为了浙江历史上第一位状元。武则天对贺知章的学问赞誉有加,立即任命他为国子监博士,成为国家最高学府的讲师。由此,贺知章正式踏入了为官的生涯,开始了他近半个世纪的官场生涯。
尽管贺知章在朝中的职位看似低调,但他从未因其鲜有波澜的职场生活而感到不满。相反,贺知章一直保持着淡然处世的态度,并在政治风云变幻的时代中稳如磐石。许多才俊因政治纷争而遭遇磨难,然而贺知章依然坚守在国子监,几十年间其职位未曾发生变化,直到唐玄宗即位。
在贺知章85岁那年,经历了长时间的健康问题后,他开始意识到自己虽然在长安拥有一切,却始终感到心中空缺。他渴望回到故乡,心中对家乡的牵挂越来越强烈。于是,他向唐玄宗提出辞职请求,打算告老还乡。唐玄宗对于这位老臣的辞职非常不舍,亲自为他送行,并为他举行了盛大的饯行宴。更有甚者,唐玄宗还亲自为他写诗送别,并将绍兴镜湖的一块水域划给贺知章,作为他放生的池塘。这种恩宠与尊重无疑是对贺知章一生功绩的高度认可。
离开了长安,回到家乡的贺知章深知自己即将进入人生的最后一程。尽管岁月不饶人,但他依然保持着对家乡深深的爱与归属感。一路上,他看到村口的垂柳依旧葱郁,孩子们好奇地询问他从哪里来,而这份情感的流动让他感慨万千。为了纪念这段回乡之路,他写下了脍炙人口的《回乡偶书》,用简单朴素的语言,道出了一个游子的心境。那句“儿童相见不相识,笑问客从何处来”便道出了他内心的无尽感慨。
贺知章的诗才卓绝,他的诗歌语言清新,意境开阔。《咏柳》便是其中的佳作之一:“碧玉妆成一树高,万条垂下绿丝绦。不知细叶谁裁出,二月春风似剪刀。”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写,展现了春天柳树的勃勃生机。与此同时,他的草书也堪称一绝,堪比“草圣”张旭的作品。遗憾的是,贺知章的许多书法作品未能保存下来,但他的艺术风采依旧为后人所称道。
贺知章的一生可谓顺风顺水,平步青云。他不仅在仕途上取得了显赫的成就,也与许多才子结下深厚的友谊。李白与他是忘年交,而杜甫则通过诗作怀念这位性格豪放、风采不凡的老诗人。无论是诗歌、书法还是人际交往,贺知章都展示了自己独特的才华和风度。他一生奉行“为官清廉,性情豪放”,也正因如此,才能在多次朝廷更替中安然无恙,始终在官场中占据一席之地。
享年85岁的贺知章虽然一生平顺美原油配资,但他却通过自己鲜明的个性、超凡的才华和简朴的生活态度,成为了唐代最令人钦佩的诗人之一。
发布于:天津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