怎么加杠杆 关中百姓保家即卫国的担当_民众_组织_苏资琛

盛世中国 如你所愿怎么加杠杆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经典里的历史回响 “天下兴亡,匹夫有责”。抗日战争时期,陕西人民以巨大的爱国热情和牺牲精神,为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。到1938年底,边区村、乡、县各级建立的抗日民众自卫军人数达22.4万人,是陕甘边区保卫河防、清剿土匪等军事斗争的主要力量。 为了赢得抗战胜利,无数草根英雄用生命守护家园。在民族危亡之际,关中百姓表现出了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怀和不怕牺牲、勇于拼搏的奋斗精神,展现了“保家即卫国”...


怎么加杠杆 关中百姓保家即卫国的担当_民众_组织_苏资琛

盛世中国 如你所愿怎么加杠杆

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

经典里的历史回响

“天下兴亡,匹夫有责”。抗日战争时期,陕西人民以巨大的爱国热情和牺牲精神,为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。到1938年底,边区村、乡、县各级建立的抗日民众自卫军人数达22.4万人,是陕甘边区保卫河防、清剿土匪等军事斗争的主要力量。

为了赢得抗战胜利,无数草根英雄用生命守护家园。在民族危亡之际,关中百姓表现出了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怀和不怕牺牲、勇于拼搏的奋斗精神,展现了“保家即卫国”的朴素担当。

>>真实历史

渡河杀敌、保卫河防……

陕西民众抗日组织蓬勃兴起

抗日战争爆发后,陕西境内国共两党都很重视发动群众,成立人民抗日武装,发动抗日游击战争。1937年10月1日,陕甘宁边区和边区保安司令部颁发《陕甘宁边区抗日自卫军组织条例》,要求各地成立不脱离生产的人民自卫军,保家卫国。陕西省政府主席孙蔚如也认为,抗战期间,“工作重在领导民众,健全民众自卫组织,充实抗战实力,以备国用”。他制订沿河地区组织民众开展游击战争的计划,选派抗日坚定人士到沿河各县出任县长,以动员民众,配合军队保卫黄河,在国共两党的倡导下,陕西各地民众抗日组织蓬勃兴起。

展开剩余87%

郃阳民众自卫大队

不少自卫队员和教师、学生主动随177师渡过黄河参加战斗

为了加强黄河防线,孙蔚如选派“抗日县长”到沿河各县,动员民众抗日,配合军队保卫河防,其中郃阳县(1964年郃阳改名为合阳)县长苏资琛、平民县县长续俭就是典型代表。

苏资琛(陕西韩城人)曾在杨虎城第17路军总指挥部任少将参议、政治教官。1938年,苏资琛担任郃阳县长,他主动找到中共陕西省委委员谢华和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的宣侠父、李涛等,请中共组织派党员去郃阳县协助开展工作,并安排党员在县政府任秘书、科长,或推荐到郃阳中学教书。中共组织还在郃阳建立了中共沿河特委,以王俊为书记,开展民众抗日工作。

在李兴中师长支持下,苏资琛在郃阳县成立了民众自卫大队,他亲任总指挥,第177师参谋梁步六(中共党员)任副总指挥,在全县设立了23个中队。总指挥部给各中队编配指导员,如苏史青、刘永端、张可文等一批共产党员骨干和进步人士,专门从事政治教育工作。为了培训军事骨干,县自卫大队总指挥部从各区、乡选拔部分进步青年和学生200多人进行集训。自卫大队的集训与177师班长训练班同时进行,使自卫大队参训人员军事素质很快提高,在全县自卫队中发挥了骨干带动作用。

郃阳民众自卫大队经过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以后,抗日热情高涨,求战迫切,不少自卫队员和青年教师、学生,主动带干粮和土枪、长矛,随177师渡过黄河,参加战斗,自卫队员敬二虎、雷保儿、夏元成在一次战斗中英勇牺牲。同月,孙蔚如到郃阳视察河防,上万名自卫队员手执大刀、长矛在县城南门外集合列队,接受检阅,群情激昂,威武雄壮,展示了河防前线民众武装的力量。

苏资琛还举办了郃阳县教师训练大队,由中共党员第177师参谋李锦锋任大队长,受训教师300多人。训练结束时,成立了郃阳县教师联合救国会。他还以郃阳中学为基地,举办了沿河学生集训大队,郃阳、韩城、澄城、大荔、朝邑、平民、黄龙等7县学生200余人来郃阳参加。学生集训大队大队长宋克敬是177师团级军官,大队下设连、排、班,其干部全由部队人员担任,连设政治指导员,全由中共党员充任。训练包括军事和政治两个方面,军事以游击战术和步兵基础训练为主,政治课学习抗日救亡内容的文章和时事政治。177师参谋长许权中还专门给学生作了一次关于游击战争的报告。训练结束时,成立了“沿河学生抗日联合会”。

当时郃阳县民先队组织比较活跃,苏资琛多方给予支持。为了广泛发动群众,让农村妇女也投入抗日救亡斗争,中共沿河特委指派党员伍仲秋到王村创办妇女训练班,组织学习妇女运动常识,学唱抗日救亡歌曲,排演节目。经过40多天训练,他培养了一批妇女积极分子,成立了郃阳县妇女慰劳支会。在177师渡河作战时,组织募捐、宣传、慰问伤员等活动,在抗日救亡工作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。

苏资琛以抗日救亡为己任,经常深人乡村农户体察民情,到自卫队检查训练,到黄河岸头实地察看河防工事,坚持让县政府职员早操练、夜巡逻。他深入后方医院,探视慰问从山西抗日前线送回的伤员。自己出资300银圆资助中共党员管建勋办“大众书店”,开展抗日宣传,使郃阳一带形成了民众抗战的热潮,民主抗日气氛相当浓厚,被群众称为“小边区”。

平民县渡河杀敌游击队

组建之初42人

数日内队伍扩编到五六百人

平民县(现已撤销)位于朝邑县(1958年并入大荔县)以东和山西永济县以西,横跨黄河两岸,是当时往来于秦晋之间的通关要津。

平民县在黄河东岸有8个村庄,紧靠黄河的大庆关为平民县县城,也是当时陕西唯一的河东县城。因黄河河道经常东西摆动,河东的大庆关受到威胁,而在河西又形成了一个新的大庆关。1936年,平民县城迁至河西的平民镇(今大荔县平民乡)。

全面抗战爆发后,续俭(爱国将领续范亭族弟)致函陕西省政府,请求批准其亲赴抗日前线,杀敌立功。1938年2月,孙蔚如委任续俭为陕西平民县县长。

1938年3月,日军攻占永济后,在城门楼西面安装了五六门山炮,不停地向平民县境内轰击,民众死伤惨重,财产损失无数。续俭到任后,一面将平民县面临的危急情况呈报西安行营和陕西省政府,一面只身走遍全县各乡,积极动员人民群众参加抗日,保家卫国。一个月内,他组织了由42人组成的“平民县渡河杀敌游击队”,以王子敬为队长。4月20日清晨,续俭以县长身份率领这支游击队由靖安村渡河杀敌,河西永济人民听说是帮他们打日本的,争相欢迎,热血男儿纷纷加入,数日之内队伍竟扩编到五六百人。

5月9日,平民游击队在山西赵伊镇破坏日军铁路交通。日军以骑兵百余人,昼夜赶修铁路,但修复后又被平民游击队破坏,如此先后三次,使敌异常苦恼。5月10日,游击队主力埋伏在永济以东20公里处的柏王庙和赵伊镇汽车站,截杀日军一部的汽车。当满载敌兵的汽车到来时,游击队立即杀出,以步枪、机枪和手榴弹向敌攻击,击毁汽车1辆,毙伤日军30余人。日军以为遇上中国大部队,即由水济、虞乡调大批人马增援。待援兵到达时,游击队又撤入山中。

第177师530旅从夏阳渡东渡黄河后,到达永济地区,驻扎在平民游击队开辟的根据地水峪口、太峪口、虎头山一带。5月19日晚,游击队破坏了永济县赵伊镇东西两边的铁路和电线。5月28日傍晚,游击一、二、三中队在仁阳村铁道旁与日军相遇,激战通宵,日军伤亡惨重,给养断绝,弃城远逃。5月29日上午,平民游击队与530旅一部攻入县城,收复了永济,缴获战利品共4大车。此次战斗,有11名勇士牺牲。

7月1日,续俭前往西安八路军办事处,面见林伯渠,详谈此次游击经过及当地残敌情况,林伯渠当面嘉奖,并畅谈当前抗战前途。

潼关河防大队

潼关广大青壮年积极参加

常于夜间袭击日军

全面抗战期间,潼关县始终处于战争最前沿。日军飞机轰炸、炮击、渡河等事件,几乎每天都发生。抗战开始之前,潼关县城有居民2.6万余人,商户七八百家,商业繁华、人潮涌动,但随着日军飞机大炮的狂轰滥炸,人们纷纷逃离到渭南、西安等地,潼关县城人口锐减到六七千人,小商贩不到50家。

1938年3月,日军占领晋南后,陕西潼关完全暴露在日军炮火之下。在国民党正规军支持下,潼关县政府将原来的社会训练队扩大改编为义勇壮丁总队,以县长任镇亚兼总队长,下设军需、副官、书记、司书等机构,训练民众组织。

1939年,为了保卫家乡,潼关县李家寨人李西园(也叫李林)从商南保安大队任上回到潼关,他以义勇壮丁总队为基础,建立了潼关河防大队,自任大队长,下辖3个中队9个分队1000余人,驻黄河沿岸。潼关广大青壮年积极参加河防大队,协助国民党河防部队防守潼关,严防伪军袭击;经常于夜间主动出击到黄河对岸的风陵渡、赵村等地袭击日军。

1940年,河防大队改编为国民兵团,县长任镇亚兼任团长,张豪任副团长,驻潼关镇周家村。国民兵团下设警备队和自卫总队,训练壮丁,保卫河防,维护当地治安。

1942年,国民兵团又改为警备总队,以县长李庄兼任总队长,周定远任副总队长,驻地北刘村。

全面抗战八年间,潼关长期驻守军队,全县供应军粮2万多包(每包100公斤),出壮丁3799人,还有大量牲口草料、做饭用柴等,为军队抗战提供了有力保障。 据陕西抗日战争志

潼关军民凭借险峻地势与顽强抵抗

使日军始终未突破这道防线

电视连续剧《兵出潼关》是一部以陕西潼关抗战历史为素材加工提炼的正剧,是对抗战时期潼关铁血男儿精忠报国的缅怀和歌颂。

创造“日军未入潼关一步”奇迹

潼关地处黄河之畔,自古为“兵家必争之地”,是中原通往西北的门户。抗战时期,日军为打通“西北国际交通线”,妄图强渡黄河攻入陕西,进而控制大后方。然而,潼关军民凭借险峻地势与顽强抵抗,使日军始终未能突破这道防线。据史料记载,1937年至1945年间,日军对潼关进行了数百次轰炸,甚至偷渡黄河实施侦察,但潼关军民以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长城,创造了“日军未入潼关一步”的奇迹。

《兵出潼关》以1937年卢沟桥事变为背景。剧中,方振东率领的刀客队伍与万子卿领导的国军守卫潼关,通过“潼关大捷”“炮击日军”等情节,还原了历史真实。例如,剧中提及的德国进口重榴弹炮,正是历史上国民政府为加强潼关防御从德国购置的武器,其射程远、威力大,对阻击日军过河起到关键作用。

民间武装的抗日实践

刀客是清末关中特有的民间武装,以携带“关山刀子”为标志,多出身贫苦农民,因反抗官府压迫而聚义。辛亥革命时,刀客群体成为革命力量,如靖国军中的郭坚部仍以刀客为基干。抗战爆发后,刀客群体面临重大抉择:部分被日军利用为伪军,但更多如泾阳红枪会般,在共产党引导下转向抗日。

方振东的角色原型融合了刀客的草根性与英雄性。他出身刀客世家,性格刚烈、重情重义,初期以地方自卫为目标,但在日军轰炸潼关、屠杀百姓后,逐渐意识到“保家即卫国”的使命。剧中通过“为弟兄报仇”“为乡亲雪恨”等情节,展现其从地方豪杰到民族英雄的蜕变。真实历史上,当地民间武装曾组建“渭北义勇军”配合正规军作战。

《兵出潼关》通过“炸毁运城机场”“血战张家山”等情节,还原民间武装与正规军的协同作战。剧中,方振东带领刀客深入晋南,与杜兰云(女军械工程师)里应外合,成功摧毁日军机场,削弱其空中进攻能力。这一情节与泾阳红枪会炸毁日军运输线的历史行为高度契合,展现了民间力量在国家危亡时的觉醒。

《兵出潼关》以真实历史为骨架,通过艺术加工增强戏剧张力。例如,剧中“日军偷渡黄河侦察”的情节,源自历史记载中日军为绘制潼关地形图而实施的秘密行动。

《兵出潼关》通过方振东、万子卿、杜兰云等人物,展现了关中百姓从“保家”到“卫国”的思想升华。剧中反复出现的台词“潼关在,大西北在;潼关失,国家亡”怎么加杠杆,正是对“保家即卫国”最朴素的诠释。 据人民网

发布于:陕西省

相关资讯